春节要挂红灯笼,这习俗在汉朝就有了,还有五个禁忌

 来源:http://www.scsuisuihong.com/news169315.html     时间:2019-03-22 00:00:00
“大红灯笼高高挂”,这句话已经印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,在春节的时候,灯笼不但增添了很多的年味儿,更是以喜庆吉祥的气氛映照着幸福的人们。可是您知道灯笼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吗?挂灯笼又有哪些讲究呢?如果您想知道,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。

灯笼已经成了我们节日年俗中的一部分。如今的灯笼都是用铁丝或竹篾扎成骨架,外面罩上一层红色的纱布,并在灯笼中燃起蜡烛或电灯,悬于门口以庆祝盛大节日。在古代,灯笼质地极为繁杂,虽然大多数灯笼都为纸质,可是王侯贵胄家的灯笼质地却非常珍贵,材质包括犀牛角,琉璃,玉石,甚至是水晶。可无论质地如何,灯笼的特点始终不能离开喜庆热烈,透光透明还有美观漂亮这三项硬性规定。

如果追根溯源的话,灯笼2000多年前就已经产生。根据史料分析能够确定的是,灯笼晚是在东汉时期出现,因为西汉时蔡伦发明了纸张,这才有了用纸糊的灯笼。至于西汉之前到底有没有灯笼,至今尚未有定论,毕竟当时没有纸,用其它的丝织物效果肯定不理想。

其实,真正把灯笼文化推向高潮的是宋代,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将艺术融于灯笼中。在这个“文艺大开花”的朝代,出现了很多精巧的灯笼样式,不但在材质上有所改观,灯笼壁上还出现了诗文,图画,以及花鸟市鱼虫等图案,让人们在节日照明的同时,又能享受诗画的高雅。

到了明清两朝,灯笼已经成为了春节不可缺少的“刚需”。明代绘画作品《明宪宗元宵行乐图》中就对其有所表现,整幅画几乎有一半的场景,都是在展现灯笼。这些灯笼都是宫廷用灯,虽然形态迥异,可是却风格统一,无不衬托出明宪宗当时的欢乐之态。这种风格从明清一直延续到现代,虽然也因为时代变迁而稍有改变,可灯笼文化中的精髓却被完好的传承了下来。

跟其他年俗一样,无论古代还是现代,挂灯笼并不是随意乱挂的,其中也有很多的讲究,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说几个关于挂灯笼的讲究与禁忌。

挂双灯

中国人对于数字的态度非常敏感,特别是在单双的讲究上更加重视。单数在传统意义上并不吉利,比如“孤孤单单”,“形单影只”,都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。相比于单数,双数却更喜人的多,因此挂灯笼时人们都崇尚挂“双灯”,这里的“双灯”并非指两个灯,而是呈双数的灯,寓意着“成双成对”,“好事成双”,“双喜临门”之意。

2.灯笼不挂北

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,房子朝向都是以南为主,人们认为向阳的房子可以受到阳光的直射,因此可以镇压邪祟。挂灯笼时都是以挂在房南为主,甚至挂在房子的东西面都没有任何问题,可若是挂在房北则会被人为是在五行中相冲,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表现。

3.对称灯笼


在挂灯笼时,一定要讲究对称,不能高低上下错落无序。这不仅是为了美观,而且还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,要万事整整齐齐,家庭和睦,夫妻举案齐眉不起纷争。

4.灯下五帝钱

在挂灯笼时,讲究一点的家庭,都会在灯笼穗下挂五帝钱,什么是五帝钱呢?五帝钱为清朝的五种货币,即“顺治通宝”,“康熙通宝”,“雍正通宝”,“乾隆通宝”,“嘉庆通宝”。这五朝正是清廷为强盛时期,人们也是想借着五朝的繁荣富强镇压邪祟,同时沾沾富贵的喜气。

5.年后碰灯

古人认为,灯笼代表着辞旧迎新,每到新年制作灯笼是吉祥的象征。灯笼从初一挂到十五后,就需要将其摘下,表示已经承接了所有的福气。此时就需要把灯笼就地销毁,而不是留在第二年继续使用,俗话叫做“碰灯”,只要两灯一碰,当中的蜡烛倾斜倒向点燃灯纸,燃起的一把“红火”。不过现在的灯笼大多采用电灯,因此“碰灯”的方法就有点过时了,简单的处理方法就是把电灯取出,将灯笼收好放入塑料袋中,随手扔进垃圾箱。
相关标签:红灯笼,

相关新闻

相关产品